紀年是歷法的重要內容。所謂“中華紀年”,顧名思義,即中華民族的紀年、中國的紀年方式,F行通用所謂“公元紀年”(又稱西元紀年),就是以基督教所信奉的耶穌降生的年份為起點(對應漢平帝元始元年),按照順序計算年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因此又被稱為“基督紀元”,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故西方常用“主的生年”(拉丁文Anno Domini的縮寫A.D.)表示公元,用“基督以前”(Before Christ的縮寫B.C.)表示公元前。今年是公元2023年,就是距離耶穌降生2023年。顯然,“西元紀年”并非真正的“公元”,而是一種西方宗教色彩很濃的紀年方法。“上帝”到底何時誕生自然無任何科學依據。更為重要的是,紀元相當于一個民族的文明起始,在歷史學和社會學中都有特殊定義。 由中國管理科學院張啟斌研究員任榮譽主編,閬中市文聯(社科聯)副主席、名城研究會研究員陳恒負責編著,相關專家學者參與,歷時近兩年時間,編寫出版了專著《中華紀年法與落下閎春節文化24節氣歷研究(含日歷表)》。目前已經中國農影音像出版社報批,國家版權局審批正式出版,中國國家版本館官網國際統一書號:ISBN-978-7-901000-93-3。著作權作品登記號:甘作登字-2003-A-00030912。該專著既是中國首部深入探討歷法“紀元”和歷法改革的專著,也是首部既探討歷理、又提供歷算數據和歷改方案的專著。旨在推出以太初元年為1年,迄今2127年的中華本土紀年,為落下閎春節文化加持一道永久的歷法光環,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探討。專著尚在出版過程中,已經引起業界關注,獲邀作為唯一的縣級城市代表出席主論壇,并在分論壇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上作了主題演講。南充市第五屆社科聯全委會委員、閬中市文聯(社科聯)副主席、名城研究會研究員陳恒向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提交了《推進中華紀年,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的學術論文,登上演講臺用激情四溢、慷慨激昂的演講和26張豐富多彩的PPT,向所有的嘉賓推介春節發源地閬中古城,作了《推進中華紀年,增強民族自信,弘揚傳統文化》的專題演講。演講內容分析百年來仁人志士探索的黃帝紀年、孔子(老子)紀年、共和紀年以及其他紀年法的優劣,唿吁進一步深入推廣春節文化,首倡在中國推行以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完整科學數據的歷法《太初歷》頒行之年,即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為新的中華本土紀年之始,迄今為中華太初2127年的中華(太初)新紀元。并向所有嘉賓發出邀請,尋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相思不如來相見,我在閬中等您…… 作為十一個分論壇中唯一獲邀的縣級城市代表和科級干部代表,閬中學者陳恒在演講中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歷法實行的都是“干支紀年”,大部分時段同時輔以帝王年號紀年。由于王朝頻繁更替,皇帝不停更換,導致年號眾多,頻繁重復。而且統計起來十分不方便。辛亥革命以后,民國政府在引入西方陽歷實行公元紀年并用民國紀年法的同時,我國有識之士便開始探索新的科學的“中華紀年”。西元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首次把黃帝紀元作為新的“中華紀年法”,在中華民國軍政府、內政部和臨時政府及參議院的文書文告中,均使用了黃帝紀元作為主要的紀年方式。在今四川省閬中市文成鎮靈城巖、石灘鎮薛家溝村“天保洞”、塘清壩村“王家洞”的石刻碑刻中,至今仍完整留存著三處“大漢黃帝紀元”的石刻。這充分說明,在民國初年“黃帝紀元”這一中華紀年方式曾經從中央到地方廣泛推行過。
如何科學統籌推進中華紀年?陳恒在演講中建議在充分探討黃帝紀年、伏羲紀年、共和紀年等其他紀年法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實用性,廣泛征求意見的前提下,經過充分醞釀,科學審慎決策,確立以西漢太初歷頒布之年為中華本土新紀元之元年,迄今中華太初2127年。建議從黨的二十一大開始,全面推行新的本土“中華紀年”(含干支紀年)與“公元紀年”同步運行,同時一并改革現行通用之農歷,使之更科學合理、更切合實際、更方便實用。之后再通過一帶一路、孔子學院,向友好鄰邦推廣等方式,隨著中國春節成為世界性節日,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最終實現中山先生的“達于大同”的百年夙愿。
推行中華紀年,改革傳統歷法,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陳恒在演講中說,現行通用之公歷從大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開始逐步推向全世界,僅僅400多年時間,從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進入中國也僅僅短短100余年時間,無論400年還是10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短暫的一瞬。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增加“中華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同步使用。對內使用深含中華文化基因的中華紀元(含干支紀年)為主,以公元紀年為輔。以后將中華紀年推向全世界成為新“公元紀元”,逐步取消“基督紀年”的“公元”地位。二是將傳統農歷“陰陽合歷”中的“24節氣陽歷”重新提取出來形成“中華24節氣陽歷”,日期可與現通用之公歷逐日對應。對此,中國管理科學院張啟斌研究員已經出版學術專著《中華平氣法24節氣恒日萬年歷》,可作為歷改的重要參考資料,《中華平氣法24節氣恒日萬年歷》的歷表日期可與西歷(現公歷)逐日對應,身份證,結婚證等證件和國慶節等重要節日用中華24節氣陽歷表述,可同步用括號標注西歷日期。三是“中華24節氣陽歷”和改革后的農歷(中華正朔歷)在使用天干地支紀年同時,均增加中華(太初)紀年作為新的紀年方式,F行農歷不再保留24節氣,保留各種農歷節日和日期(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重新確定中華24節氣陽歷1月1日(恒對西歷2月5日,也是立春日)為新的“元旦節”,西歷1月1日恢復原名“基督歷新年”或“西歷新年”。簡要綜述,即現階段改通用“公歷(即西歷)、農歷”二歷并行為“公歷、中華24節氣陽歷、中華正朔歷(改革后的農歷)”三歷并行。改歷的切入點是全面引入“中華紀年”,規范性稱為“中華太初XX年”或“中華太初前XX年”。同時將現行通用農歷“一分為二”為“中華24節氣陽歷”和“中華正朔歷”。未來以“中華24節氣陽歷”逐步取代”西歷”,成為新“公歷”,用中華(太初)紀元取代“西元紀年”,成為新的公元紀年。達到“大同”之域!西歷最終被慢慢取代后,未來中國仍然是“兩歷”并行。”全世界則是“中華陽歷”與中華正朔歷(改革后的農歷)和各國本土歷法并行。
推行中華紀年,改革傳統歷法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一經拋出便引起與會代表的熱議和討論。在本屆清華國家論壇上,中國管理科學院張啟斌研究員也帶著專著《中華平氣法24節氣恒日萬年歷》參加了主論壇,并在分論壇一“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上作了“復興中華歷法與第二個百年下的國家形象構建”的主題演講,得到了論壇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歐盟“讓莫內講席”王以桅教授的充分肯定。張啟斌研究員向王以桅教授贈送了專著《中華平氣法24節氣恒日萬年歷》并一同合影留念。大家一致認為,天文歷法是一個國家科學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是歷法古國,中華民族以伏羲的仰觀俯察和愚公的矢志不渝之精神,筑起了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嵴梁。中國古代天文學建數非凡,遺澤長久,是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的驕傲。如何真正讓中華傳統文化光耀世界,照亮全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一定要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西歷(公歷)、西餐、西服、西醫、西藥、西節(圣誕節)等西方的元素日益廣泛傳播和使用的今天,推行新的中華本土紀年,改革傳統歷法,是一個真正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在論壇進行過程中和演講結束后,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北京奧組委宣傳部長王慧與來自春節發源地閬中古城的參會代表陳恒進行了親切交談并合影留念。本屆論壇上,來自河北張家口的張啟斌與來自四川閬中的陳恒分別在兩個分論壇發聲,雖切入點不同,但演講的主題都是涉及中華紀年和傳統歷法改革,改正朔是一件文化大事,更是一件國家大事。建國七十多年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中西斗爭(包括文化之爭)也面臨新的轉折點。因此,適時推出新的中華本土紀年,改革傳統歷法,重立華夏正朔,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計,關系到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的“長征”路上是否能夠真正矗立起“雙歷并行”的里程碑,已成為新時代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
談及參加本屆清華國家形象論壇的感受,來自四川閬中的陳恒說,1999年自己還是一名大學生時,曾以一篇“為了忘卻的五四”與“北大”結緣,當時因為沒錢去北京,沒有去北大現場領獎,至今深以為憾!這次終于來到清華,從此與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均結緣。本屆清華國家形象論壇大師云集,名人薈萃,作為一個基層干部和地方文化研究者,能過參加本屆國家形象論壇是一件幸事,但讓我感受最深的不僅是名人多、專家多、觀點新,更重要的是,清華、北大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始終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寬容過去,擁抱現實,探討未來。這里始終是中國新觀點孕育、新思維啟蒙、新事物誕生的搖籃……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