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倉超)禹州報道:2023年10月19日,鄭州鄭中國際學校的三百名小學生像一群快樂的小鳥,懷著興奮與激動的心情,開啟了在盛田百年粉坊的研學之旅,雖然秋雨連綿,但絲毫阻擋不住小朋友的熱情。
在研學游開營儀式上,盛田農業總經理李委俠致辭,她誠摯歡迎鄭州鄭中國際學校的三百余名師生走進盛田百年粉坊研學。她說研學是學生走出校園的第二課堂,在這里,可以感受大自然之美與現代科技的和諧共生。研學讓學習不再只是停留在課本的理論學習中,而是通過游、玩、學與思的巧妙結合,讓同學們能夠進行深度的生活體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盛田故事多,充滿喜和樂,李總祝愿同學們在盛田百年粉坊尋找到到繁花碧水、皓月星辰,塑造更全面的自己。
本次研學盛田農業全體員工做了充分準備,安排有四個環節,分別是參觀中國禹粉文化博物館及觀看非遺展演、在DIY工坊打涼粉、在盛田農業"三味薯屋“聽禹州故事,到盛田“山澗別薯”紅薯基地挖紅薯,四個環節均有盛田百年粉坊的非遺傳承人授課。研學開始,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首先走進中國禹粉文化博物館,了解了禹州粉條的深厚歷史,參觀了傳統紅薯種植工具、傳統紅薯加工工具、傳統粉條制作工具、傳統農耕生產生活用具,受到黃河流域源源流長的農耕文化的熏陶。小朋友們對這些用具和工具極其陌生,不停地問這問那,眼里充滿了好奇。
在禹州粉條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同學們對制作禹州粉條的十八道工藝進行了近距離的了解,每一道工序都讓他們感到神奇。在現場,非遺粉匠師傅表演了漏粉絕技,一根根如銀絲般的粉條在大鍋中飄逸,令同學們不時發出驚嘆,從一根紅薯到一根粉條的七十二變,再到入口的軟糯筋香,原來竟是如此復雜和精細。
在禹粉紅薯粉條智能化生產車間,孩子們深深感受到現代農業科技文明,天真的他們認真地聆聽講解,唯恐錯過哪一個細節。
在DIY工坊,孩子們戴上圍裙,在盛田非遺工坊女粉匠的指導下,學習打紫薯涼粉,吃過紅薯涼粉,沒有吃過紫薯涼粉,孩子們對自己能打出紫薯涼粉很是期待,和煳、攪拌、開火,他們的一招一式,有模有樣,甚是可愛。最終,每人都親手打出了純天然、無添加、紫玉般晶瑩的涼粉。
在盛田農業"三味薯屋“,精彩的禹州故事在等著同學們聆聽,干隆敕封素魚翅、周定王與禹州粉皮、孫思邈與禹州燜子等故事,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午餐時間到了,粉條菜端上了桌,晶瑩剔透的禹州粉條讓孩子們饞涎欲滴,他們風卷殘云般吃了底朝天。
最開心的就是到盛田百年粉坊“山澗別薯”紅薯基地挖紅薯了。吃過午飯,秋雨依然淅淅瀝瀝的下著,同學們迫不及待地穿上五彩繽紛的雨衣,拿著小鏟子來到了紅薯地里,他們三五成群,互相配合,在紅薯地里撒歡,又是挖又是拔,各顯其能,汗水雨水交織在一起,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處處都是勞動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
時光總是那么短暫,研學旅行接近了尾聲。同學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了回校的路,這次研學旅行,孩子們走出了校門,見識到了盛田百年粉坊的多姿多彩,學到了很多課堂上沒有的知識,同時增強了勞動觀念,更加崇拜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返程不是終點,一顆求知的心永遠在路上!此次活動增強了小學生對企業文化、非遺文化的認同感,拓寬了學生視野,更新知識結構,讓學生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也進一步理解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