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倉超)禹州報道:公元1751年的臘月,大清乾隆皇帝御駕河南訪鄉問俗,這一日天色已晚,匆忙中來到了名震天下的“小禹州”,因腹中饑渴,便就近進了一家孫氏粉坊店,卻意外品嘗到了禹州老孫家粉坊生產的道地禹粉(古法傳統禹州粉條)。吃慣了滿漢全席山珍海味的乾隆爺,偶然嘗到這種爽、滑、筋、道,呲溜溜,爽溜溜的口感倍感驚奇,一時龍顏大悅,親口敕封為“素魚翅”,并授意內庭今后要年年朝貢。由此,老孫家粉坊生產的禹粉開始名揚天下,“禹州粉,素魚翅”家喻戶曉,逐漸成為京城和北方官商巨賈必欲品嘗而后快的一道民間美食。近三百年來,禹粉名滿華夏,海外聞名。成為舌尖上的中國食粉,可以品嘗的非遺故事。三百多年以來,乾隆爺醉心的舌尖故事中的秘密在哪里呢?
自古當地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山崗地,有奇妙,禹州紅薯是個寶……中國禹州處北緯33°59′至34°24′,東經113°03′至113°39′。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適中,氣候宜人。適宜上千種動植物生長。是南北氣候過度的重要分界嶺,特別適合溫帶旱作植物生長。禹州藥材,古今馳名。禹密二花地黃黃芪是本草綱目所載道地中草藥。尤其禹州山崗區域的裂疆地帶,特別適合紅薯作物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悠久傳統的栽培歷史,使得該區域出產的紅薯個大皮薄淀粉含量高,為優質禹粉的生產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原材料!蛾套邮钩“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獨特的優良土質為紅薯的生長發育提供了獨特的自然環境。禹州地處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三面群山環繞,境內或丘崗起伏,或平原廣闊,潁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紅薯多在山崗丘陵區種植。這里土壤耕層適宜,有機質、磷鉀氮及微量元素含量適中,且土壤呈中性偏堿,多為砂礫土與黃壤土,土壤團粒結構良好,保肥保墑性能良好,極利于禹州紅薯獨特口味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把紅薯滋養成了偏堿性食物,堿性食物是癌細胞的天敵!地球人都知道。
禹州紅薯多在山崗丘陵梯田,澆灌用水全為經過山林過濾的山泉之水,說紅薯喝礦泉水實不為過。如今人都很少喝到純凈的山澗之水了,而紅薯因為扎根地下,所以很容易吸取。這就為紅薯的種植生長提供了獨特的生態環境氛圍。禹州紅薯一般在3月中下旬栽種,10月底收獲,生長期較長,而且這段時期,有春季的百花盛開,夏季的植物茂盛、秋季的累累香果,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鑄就了紅薯獨特的營養與品質。
用于加工禹州粉條的紅薯,所選品種是在自然生產過程中,篩選出的長蔓紅皮白肉適口極佳的本地品種。
它們基本保留了紅薯原生態的種植方式。即在自然條件下,施用農家糞,改變耕作方式,落實農業耕耙鋤松措施,綠色防控病蟲草害,順其自然適時收獲,保證紅薯完好生長。
為尋找合適的制粉時機,紅薯收獲后要保持在15度左右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涼薯,待薯皮無濕氣的情況下第二到三天,把準時機,及時磨制紅薯淀粉,通過過濾晾曬成粉,用于粉條制作。
而獨特的粉條制作及傳統古法技藝的傳承則為禹粉享有“素魚翅”的盛名,提供了制作工藝的可靠性與唯一性。尤其是采用孫氏粉坊獨有的十八道傳統技藝,突出和糊勾芡、開水即時煮熟、自然冷凍、自然晾曬的傳統技藝功效,孕育出禹州地方特色的絕佳味道。這就是盛田禹粉的不公開的秘密。